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热点 > 国内要闻 >

2014年食品行业网络舆情 报告

时间:2016-12-14 16:30来源: 作者: 点击:

   近日,红麦舆情研究院发布《2014年食品行业网络舆情报告》,该报告以红麦舆情监测系统平台搜索为基础的海量数据为统计对象,将食品行业相关的舆情数量、媒体和网民关注指数进行加总统一指数折算,加权计算后形成热度排行榜,突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可读性,帮助阅读对象把握2014年食品行业舆情整体走向和趋势。
   核心提示:近日,红麦舆情研究院发布《2014年食品行业网络舆情报告》,该报告以红麦舆情监测系统平台搜索为基础的海量数据为统计对象,将食品行业相关的舆情数量、媒体和网民关注指数进行加总统一指数折算,加权计算后形成热度排行榜,突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可读性,帮助阅读对象把握2014年食品行业舆情整体走向和趋势。
一、2014年食品安全舆情事件概述
自2009年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处发展,但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成为国民关注和议论的焦点,也是人们比较担忧的民生问题。
   2014年,全国人大、中央政府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使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错综复杂,几乎每一次食品事件,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社会震动。在一些食品突发舆情事件中,一些政府部门常常表现失措,引发舆情危机,留下深刻教训。

  随着生存环境及气候问题的加剧,人们各种慢性病和“怪病”不断增多,导致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增加,致使公众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也更加注重饮食安全和人身安全,并不断推动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强化进程。

 二、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舆情事件解读

    回顾2014年中国的食品安全形势,可以说食品安全事件接连不断。红麦舆情选取了热度大于1500的20个典型舆情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发现食品安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集中于各种监管层领域,所涉及的食品范围和产品类型比往年增加了许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表1 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热点事件

 (说明:①食品安全舆情按事件的热度的进行排序,热度是指某事件在网络平台引发的被关注程度,表示某事件舆情态势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热度=0.2*新闻量+0.2*论坛量+0.2*博客量+0.2*微博量+0.2*微信量。②危机舆情事件选取范围主要基于是指热度大于等于1500的负面事件;重大危机舆情事件是指热度大于或等于5000 的危机事件,同时作为企业危机应对的分析对象。③数据监测的时间周期:2014.1.1-2014.12.31。④数据来源:红麦舆情。)

 1、肉制品和农副产品上榜率均达两成多

 2014年的食品行业内共发生有影响力的热点舆情事件20个,其中肉类食品和农副产品均占比25.0%(见图1)。江苏兴化市“注水猪肉”事件、山东德州涉狐狸肉、广西玉林“虐狗”、西高安病死猪等事件舆情热度较高,而且涉及分类较多,包括过期肉、注水肉、带病肉、“道德肉”以及“李鬼肉”等问题肉制品。

 

 

 

           图1 2014年食品行业重要舆情事件子行业占比

    此外,江西樟树死猪事件虽未列入榜单但也召来舆论的围观,对于同一年发生在江西境内的两起事件,足以见得地方政府部门长期监管食品流通方面还没有握紧拳头。还有影响全国的境外食品问题,比方说江苏破获的巴西牛肉流入市场的境外食品安全的问题,说明境外监管食品的监管还是有漏洞。

    这些事件已涉及到千家万户,是重大民生问题,每一个热点事件的出现对于中国整个食品行业来说都是一次冲击,相关部门必须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否则会影响到整个食品产业链。

 2、舆情事件热度同比、环比均有增加

    从热度大于1500的20个舆情事件来看,分别为低热、热、高热三个划分档次,三档热度分布不均,其中高热类舆情事件有5件,占比25%(见图2)。

 

               图2 食品行业舆情事件热度占比(注:低热:1500〈低热〈15000;热:15000〈热〈100000;高热:100000〈高热)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地沟油”事件位居榜首存在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台湾和大陆存在特殊关系,出现食品问题立即会有众多媒体曝光,继而吸引大陆媒体关注。同时,“地沟油”事件自2006年就在大陆中传播开来,台湾到了2014年才曝光,时间差距之长也是台湾被推到风口浪尖的缘由之一。

3、跨省、跨区域的食品监管问题有待联合深入开展

             图3 2014年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区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来看,2014年食品安全爆发呈现出区域广、问题多、时间长的特点,全国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明显比往年减少,但食品流通环节上出现的问题增多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分布在中南、华东一带(见图3)。其中山东、浙江、北京等地食品安全问题相对突出,其中不难看出涉事者不乏影响力较大的知名企业(见表1)。

4、食品安全问题下半年略高于上半年数据

从时间分布来看,今年食品安全问题下半年略高于上半年数据。上半年集中在3月份,下半年集中在7、10两个月份,但总体看来,时间问题对于舆情的走向、发展来说,影响不大,基本属于偶然事件(见图4)。

             图4食品安全舆情上半年和下半年曝光次数对比

 

    相对而言,10月份发生在河南新郑跨区域用盐罚款事件和中储粮海林直属库租赁库点火灾的发生严格意义上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但对于整个食品行业来讲影响很大。

 5、产品质量与行政管理话题占比近四成

    通过对20个上榜的舆情事件分析发现,2014年度食品行业的舆情事件以行政管理问题类话题为主,占比高达40%,其中肉制品问题最为严重。质量问题话题占比30.0%,以台湾“地沟油”和沃尔玛销毁食材黑油事件为主(见图5)。

 

                图5 2014年食品行业舆情事件类型占比

 

    从监管流程来看,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不应限于厂门之内,物流、流通环节的监控同样重要,只有到了消费者手里没有任何问题才算是整个食品安全监管过程结束。企业在流通环节同样要下功夫,提高品牌效应以及防范品牌仿冒事件,政府也应加大整治力度,杜绝“李鬼食品”搅乱食品市场。

三、2014中国食品行业舆情应对点评

    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2年聚焦“三农”,足见“三农”问题在中国高层中的地位与影响力,而只有解决好8亿左右中国农民的问题,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才能诞生出更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名特优新安全的食品。才能做到依法行政、责任清晰,减少问题食品的出现。

    中国是人口大国,吃饱吃好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仅2014年11月至12月,进口粮油中仅菜籽油一项就高达近150万吨,虽然低于去年同期,但也处于五年来偏高年份。而预计2015年的进口量基本在150万吨以上,面对着如此大的消费市场,不良商贩也盯上了这块“肥肉”,不惜拿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来挑战法律的红线。

 1、地沟油又被提上民众最忧心议题

    地沟油常因其包装与正规的粮油产品包装相似,价格却又明显低于正品而受到一定消费者的“青睐”。人人都有“物美价廉”的心理追求,然而却总有人心存“占小便宜即为得实惠”的非理性思维,一些不良商贩正是抓住部分消费者“占小便宜得实惠”的心理,巧夺市场空间。

    同时,监管部门对涉事当事人及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往往也是“地沟油”猖獗的因素之一。处罚力度弱,制假风险低,这样很难从根本上断绝企业再犯的念头。

    此外,在地沟油的回收、再生产的环节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食品加工企业用地沟油的不怕罚,若回收地沟油的企业得不到政策扶持,就有可能导致地沟油屡禁不止,政府能否对这样的企业出台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

 2、肉制品安全监管漏洞有待修复

    2014年,“江西死猪”、“江苏兴化注水猪肉”、“山东德州狐狸肉”、“病死鸭”等多起原肉及肉制品安全事件,无不时刻敲响着食品安全的警钟。

    在红麦舆情统计2014年食品安全事件时发现,某些环节的监管环节都不到位。如果能像欧盟一样,从养殖业源头、加工、市场等各个重要环节予以有效监管的话,必能最大限度的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中国的广大消费者提供可靠安全的有保障的可选择性食品。

    对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养殖户采取的个体信息记录方式应予以提倡,对缺乏抵御风险能力的企业或养殖户,政府、行业协会、社会资金等应给予积极扶持,让每一个肉食个体从诞生、入栏、饲养、疫病处理、出栏、物流、超市、饭店等各个关键环节上都有详实的信息记录,对信息缺失的个体则可以快速找出相应的原因,全过程的监管,必能有效防止问题食品的出现和流通。

    食品安全关乎公众的日常生活质量,是最有普适性的福利。然而,总会有人想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投机取巧,以此降低成本来发横财。国家早有明文规定:对养殖业采取政策性保险制度,以降低广大养殖户的养殖风险。据相关媒体报道:在病死猪、病死鸭等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后,再将病死猪以超低价卖给不法商贩,而这些不法商贩竟然是通过保险公司理赔人员处了解到的病死猪、病死鸭信息。

    经媒体披露,保险公司理赔人员在对参保的病死猪、病死鸭予以理赔后,将病死猪、病死鸭的所在地等信息有偿提供给不法商贩,不法商贩据此找到相应的养殖户,用很少的钱买去病死猪、病死鸭,经处理后销往下一环节的买主。

 3、建立食品追溯制度,提高企业安全意识

    台湾“地沟油”、兰州水污染、江西高安病死猪、沃尔玛食材黑油等事件,直接影响到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不能坐等百姓举报了政府再去查办处理。更何况,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把责任推向企业,企业责任再转向社会责任,而企业把生产问题推脱到下游产业链,最终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企业应设立用于奖励安全生产和舆情监管的专项资金,主要奖励为产品质量安全作出贡献的员工和外派参加职业化的业务培训。在企业经营范围内,营造质量面前人人参与,积极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

    在市场流通中,相关监管部门除了在超市等消费品终端市场加强监管外,也应重视区域性“入关”的监管,在进入本地市场的“关隘”时,应安排流动性监管人员和增设随机流动或固定式的监管部门,并对因监管取样而对流通中的商品及厂家带来的时间需求做出最经济和最明确的规定,并对受监管中的车辆和人员提供简易的车辆停放及食宿条件。

    对于如何更好地全面把控食品安全,国内几年前即提出“食品追溯”的概念,但至今,落地实施的没有多少,但这些食品安全危机的出现同时也促进了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进程的加快。

    现如今,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已出台,明确要求: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让每个人共同承担食品安全生产线的责任。

    首先,敢于担当、主动出击。食品企业要想成为受人尊重的优秀企业,从自身做起,通过全过程监管、关键环节责任人明确具体,树立“人人都是质检员”,本职岗位就是“第一责任人”的企业全员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严格落实,与时俱进,树立起人人敬畏的“制度红线”,任何人在制度面前都没有特权的理念,未必不是一件可行性强的措施。

    其次,树立多重监督意识。作为现代化企业,舆情信息的迅速反应和及时处理在为企业减轻损失的同时,可以补救因负面舆情信息带来的对企业名誉等无形资产的冲击。

    除政府监管、媒体以及公众监督外,企业应在内部成立专门处理产品质量问题的“质量监管中心”和企业内刊等自有媒体平台应有的“舆情中心”。凡事从自身出发,进行自我批评和检讨,往往能将好多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再次,不定期邀请相关食品监管部门来生产基地随机抽检。目前,国内的相关检测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甚至采用不同体系的安全标准,甚至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作为现代化企业,要不定期邀请相关食品监管部门来生产基地随机抽检,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根据相应部门的要求,尽可能邀请不同标准实施单位来检测,得出各种执行标准都合格的相关质检报告,以应对公司突发的舆情,向广大消费者呈递有说服力的品质保证。

    最后,关于转基因的争论,2014年依然没有停止,民众依然很迷茫,在这个怀疑专家的时代,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民众和媒体需要更多的可靠的信息,也更加期待这种声音的传递,才不会形成舆论一边倒的局面,这也是媒体和政府在2015年的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中值得关注的地方。

 

课程推荐更多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国际美食联盟
快来关注我们吧!